關于設計行業
從您的角度看,現在的設計環境與最初進入設計行業時對比,有什么改變不,客戶對于設計的認知,目前是處于什么狀態呢?
“大而糙,小而美”的改變,節流時代的到來,更多的是注重人均產值。這是妙集的經營理念,營銷,品牌,體驗,交互,IP ····當這些字眼在市場反復教化時,客戶對設計的認知是往好的是趨勢發展的,尤其是當千禧一代成為消費主流時,他們的主張“語言”,更加多變。
同時因為互聯網的普及,使得信息來源更加便捷。客戶作為非設計行業的人,也可以較為輕易接觸到世界一流的設計。進而改變了客戶選擇設計合作伙伴的標準,與自身品牌定位的吻合與美學修養的共鳴,成為合作的先決條件。而大多改變了以往只看重規模、知名度等外在的表象,更直接一些說就是“套路少一些,真誠多一些”。
您所提出的“設計助利品牌革新”,那應該如何“革新”呢?
和我們具體聊聊這一觀點吧。 “革新“可以從兩個層面去理解,首先是作為設計師個體存在的層面,設計經驗的慣性思維是用來被顛覆的,每個客戶都應該以嶄新的思維和不同的視角去深度審視,簡單一句話就是“革新精神即為匠心”。但絕非是流水線類的工匠。
其次從公司的層面上去講,“革新”更多的是從經營模式、盈利創新等方面去思考的。設計價值的體現,絕非局限于美學范疇,而是能夠將產品、市場、營銷、設計等整個鏈條的完整思考。而基于此的設計思考才是更具價值的,同樣對于品牌本身也是更有幫助的。
設計的工作會與不同行業接觸,了解不同行業的人他們的生活和狀態,那這么多年設計生涯,您覺得它給予了您什么呢?
從接觸不同類型的合作伙伴(客戶)那一刻你就在時刻跨界,以設計思維為切入點,從有態度地解析每一個痛點,找到更加高效解決項目的方法,到最后有完整成效的品牌輸出。每次跨界,從循規蹈矩的蠶繭里破殼而出。態度,方法,高效,這些都是我們的合作伙伴給予的福報。2015自主研發的電商品牌芬克青蛙成立,以及近來很多伙伴的信賴,愿意妙集以設計入股份的形式加入 ,這讓我們意識到設計價值在更多元的方式呈現,也更加堅定了我個人的設計之路。
關于團隊和作品
和我們講講您與“妙集”的故事吧。
美妙集聚,“妙集”是由4位合伙人組成的。我們從2011年到現在五年的時間里團隊從4個人成長為現在近50人的團隊,并在2013年成立了妙集沈陽的分公司,今年成立妙集青島分公司,并設立了海外意大利的辦事處。發展的速度應該說還是比較快的,但我們也在時刻提醒自己,妙集的定位是小而美,一定要嚴格控制住團隊的規模。
這些年對于我個人而言彌足珍貴的是,作為合伙人我們的初心不改。當然也會一直在設計的這條路上走下去,也希望妙集合伙人的這種DNA可以散播出去,不斷的復制、成長,直至成為參天大樹。
從設計師到管理者的角色,您在管理和培訓團隊上有什么心得,如何培養團隊文化呢?
角色的轉變很痛苦,特別是新人設計師即需要給予新人,同時看著設計師不開竅干著急狀況也是常有的事。因為每個人的工作方法不一,包括思維習慣也是迥異的,而我們作為管理者如何去呵護設計師的風格個性,又能夠使得他們在設計的道路中不要跑偏。確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,但每次看到設計師們的進步,哪怕是微小的進步,讓我感覺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,都是有回報的。
另外因為自己是設計師出身,自由輕松的工作環境是我們非??粗氐模罴目Х任幕团_球文化,已經快成為除設計之外每一個設計師的必修課了。
設計師成在不同的階段對于設計的理解不一樣,標準也不一樣,您覺得“好的設計”有標準嗎?是什么標準呢?“好的設計”有沒有標準?
美與丑,粗與細 或者簡潔與大氣,或許某某大師能給標準。就我個人理解:設計本身就是一道論述題,角度切點不一,觀點解答也不一,正是這種的自由度才更加妙不可言,公式式的解答略顯無趣。人們常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,設計亦是如此,問題的前期你是能寫出《哈姆雷特》的李爾王。 比其說好的標準,我更想說的是設計師的職能標準,想想是否設身處地考慮了品牌個性,而非全是個人色彩。在你構思動手的那個一刻起,企業形象便瞬間定格,其過程如儀式般神圣,好不好上帝知道。
作品的商業價值和藝術價值,兩者都很關鍵,您是如何使二者到達一個合適,平衡的位置呢?
這個問題有點難,平衡一把10厘米的尺,它們55開或者46···?就精度而言有點難。不過現在有很多冒險創新精神的客戶,他們愿意花高價錢買與眾不同的設計作品,希望設計是能夠通過獨樹一幟對他們的產品進行藝術和商業的詮釋。正是他們的訴求很多設計師能夠無拘無束地表達自我,客戶買你的設計也是這二者,不需要犧牲兩者之間的任何之一,否則設計也會變得了無生趣,非要有個定術,就我而言,如果把商業與藝術比喻一門絕世功夫,藝術為內功心法,休養治心。而商業則為招式,蓄銳治世。二者缺一不可,沒法衡量,它們是一個自然體,何必這么學術解刨!
關于生活
一個創意的迸發,通常是由于生活中所見所聽所聞的積累,您平時如何汲取養分的呢?
“此世界,已過濾”—— 信息的撲面而來應接不假。電影,旅行,書籍,歌曲,美食,人際交往等等都是靈感來源,你所見所聽所聞不知不覺在你大腦中生根。關鍵是記錄這些有意思的信息,正反二次推敲,時間久了自然會發酵派上用場,在工作時,你也會發現,有些項目做的真的很來感。心理學家教授喬丹.彼得森所說:“這個房間潛藏著無限信息;而你走進來處理加工信息時,實際上只看到那些直接對你有用的部分,你不知道的東西,所未探及的領域無處不在。
工作之余,您喜歡做什么事,有什么愛好呢?
書法、電影、臺球、爐石
隨著創新性行業的發展,設計行業的人才涌入, 您有什么建議可以給到新人設計師呢?
Just do it
請為我們推薦一些書或電影吧。
BBC:DESIGN FOR LIF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