丑的設計是如何誕生的?妙集認為丑的設計源于客戶的“壞品味”。
其中包含兩方面含義:1、客戶選擇合作設計者時的“壞品味”;2、客戶選擇設計方案時的“壞品味”。由此可見“品味”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決定作用,那就讓我們針對“品味”細細道來。
1. 品味和能力?
一個人最需要的就是好的品味(Taste)。當我們說一個人品味好的時候,常是指這個人的"審美"好,或者這個人善于發現"美"。但是一個人有好的品味,往往不是因為他善于發現“美”,而是因為他善于識別“丑”。當一個人識別出丑陋的事物,并且對這種丑無法忍受的時候,他自然就會選擇那些美的東西。因此,好的品味不僅和"美"有關,更和“丑”有關。這里說的“美”和“丑”,不只是表面上的好看或者不好看,它包括產品的美丑,技術的美丑,制度的美丑,和人性的美丑。
2. 什么決定你的品味?
一個人的品味由多個因素共同塑造,最直接的是一個人成長環境的文化,中國的文化是什么?財富和貧困的差異,西方文化和傳統文化的差異,夢想與現實的差異?
在這樣差異巨大的多元文化下成長起來的人,對差異化會比較包容,品味自然也就比較寬松,可以說中國人適應能力強,好的壞的都能將就,喝的了毒牛奶,吃的了地溝油。也可以說中國人有中庸的思想,做事情一定跟大部分人一樣,不愿意與眾不同,槍打出頭鳥。還可以說中國人喜歡辯證的看問題,任意拿兩樣東西去讓他做個比較,答案常常是“這個也可以,那個也不錯,各有各的好”。
在中國表達對丑不滿的人常常會被排擠,被攻擊,甚至遭受生命危險,因此大部分人都不由自主的接受我們周圍的世界,而能夠發出批判聲音的人為數不多。中國需要更多這樣“對丑無法容忍”的人,需要一個對“丑”重新認識的啟蒙,通過揭露丑而發現美。
3. 對丑的容忍度?
Taste翻譯過來是“品味”,可品味通常是圍繞著格調上的詞語,比如我們會說某某人著裝很有品味,某某人對美食很有品位,如果我們只是把品味當做類似著裝或美食概念上的品味的話,未免有點將其概念狹隘化了。Steve Jobs的衣服千古不變,如果按照大眾對品位的理解,Steve Jobs的品味就差到了極點。因此Taste是一種能力,而不是格調。Taste是一種“美的感知力”,是一種力量,這種力量一定是每個人都有,否則就不會有大眾都欣賞的美。既然每個人都有這種美的感知力,那么是什么讓Steve Jobs的Taste與公眾的Taste不同呢?僅僅是因為每個人的對美的感知力大小不同決定的嗎?
個人認為正好相反,Steve Jobs的品味于眾人不同的原因在于他對丑的容忍度極底。幾乎是“對丑陋的零容忍”。這種近乎嚴苛的要求一直影響著他的一生Steve Jobs剛剛搬新家的時候,家里沒有家具,因為他始終找不到自己滿意的家具。他就是這種寧缺毋濫的人。有一張照片,他在家里盤腿坐在地板上,家里只有一盞Tiffany的大落地燈。這張照片后來成為了經典。
因此“對丑的不容忍”是解釋一些人Taste的不同于其他人的最好的方法,也是解釋了中國為什么一直出不了像Steve Jobs這樣的人,因為中國每個人從小到大見過太多丑的東西,對丑的容忍度很高。不信?欣賞一下這些優秀建筑吧。
4. “美”是主觀感受嗎?
我們從小到大都會認為,“美”的概念是主觀的,一個東西美不美,常常由個人喜好決定。某個人喜歡一件東西,會有很多原因,有可能是他的母親也擁有同樣的東西,或者某個明星也在用它,或者是有一些特殊的記憶在里面。
如果你是一個設計者,如果你承認美是主觀的,那你沒法做設計了,如果美只是個人偏好,那為什么還有設計呢,每個人喜歡自己偏好的東西就好了。